重庆最初的归属地是哪里?据2023年6月27日重庆市政府网站报道

发布时间:2023-07-28 15:20:23

 

(三)卓越的政策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级重要产业绿色发展项目,激发市场主体对绿色低碳投资的活力。建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符合的地方投融资体系,严格控制对高碳项目如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的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持续落实国家的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等政策,发挥税收反向约束作用,促使市场主体自动减排,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加大对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等绿色低碳产品的采购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务局、重庆市税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合作负责)

17.致力于培养科技型企业,专注于绿色手艺范畴。发挥各种市级立异平台的作用,加强对全球领先的环保低碳手艺的捕获、研判和成熟化。推动“财产研讨院+财产基金+财产园区”这一企业孵化模式,力争培育出一批在绿色低碳手艺范畴具有科技实力的企业。支持大型企业、高档院校和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与绿色低碳相关的手艺和数据,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以及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紧密关注国内外顶级企业、知名机构和重点企业,主动争取在渝设立高端研发机构,促进高端研发机构向法人企业转型。(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牵头,市开展变革委、市教委等共同参与)

为了更好地支持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市制定了本行动方案,旨在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市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目标、思路、目的和重点。

8.推动通用机器(如内燃机、发电机)、风机、水泵等电机产品企业加强产品整体设计,引入先进传感器、功率器件、通讯模块等部件,提升产品能效水平。推动环保设备企业加快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废弃物燃烧装置、废弃物储运设备等成套设备的迭代升级,提高“工程+产品+服务”总包能力。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为引领,进行技术储备,努力在超临界流体储运、地质封存等领域取得突破。(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开发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共同合作)

在准确处理好开展和减排、团体和部分、短时间和中持久的关系上,坚持分步有序推进,在规定期限内全面实现国家下达给我市的减污节能降碳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到2025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法的绿色转型,取得明显的效果,力争大型企业单位的增长值能耗和用水量较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14.5%和15%,同时绿色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

建议您升级您当前使用的阅读器版本,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推荐升级到Internet Explorer 9或更高版本,或者安装Chrome浏览器并使用其内置的阅读器。

3.推动消费过程的清洁转型。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清洁消费评价,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在单位产出能耗、物耗和水耗等方面达到先进的清洁消费水平,依法将超标超总量排放、高耗能、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列入强制性的清洁消费考核名单。定期公布重庆市清洁消费技术推行目录,全面推动存量企业的清洁消费考核和评价认证工作,为那些积极进行绿色改革、基础良好的企业提供免费的清洁化诊断服务,到2025年,志愿性的清洁化诊断企业累计达到800家。(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根据职责合作负责)

19. 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系统,制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工业园区单位投资、产出、能耗和容积率等目标体系,实施工业园区土地监测、统计和评价。加大低效产业企业土地再开发力度,在符合规划条件下,允许存量产业用地与仓储、研发、商办等功能混合利用,提升园区土地综合利用程度。积极推动新增产业用地按照"标准地"出让,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到2025年,全市工业园区投产产业用地产出强度提升至85亿元/平方千米。(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开发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等共同)

2.推动能源消耗实现低碳转型。实施重庆市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碳升级专项行动,到2025年,全市产业重点行业中的部分产能将达到能效基准水平,并且超过30%的产能将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加强能源节约方面的监督检查制度,突出控制能耗总量,确保项目具备高能效程度,单位增长值能耗较低的用能空间。加强节能监察和能源诊断行动,落实差异化电价政策以及路途电价政策,推动存量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引导、鼓励并支持企业开展锅炉(窑炉)煤改电(气)、重点用能设备升级替换、余热余压利用、建立分布式能源中心等节能革新,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比例。(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等部门按职责合作负责)

14.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支持劣势企业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优先将符合条件的绿色工厂纳入合格供应商范畴,优先采购绿色产品,促进上下游企业在绿色方面的协同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出10家专业从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探索建立行业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推动有条件的行业领域共享上下游的碳排放、碳足迹等信息,促进全链条的低碳脱碳。(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委等共同参与)

5.为了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庆需要加快整车企业的开发投放速度,力争到2025年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同时,成立汽车电子结合工作专班,提升汽车电子供应能力和前装比例,包括车规级芯片、车规级软件、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等方面。还要推动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企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领域转型,并支持整车企业和关键总成企业吸纳中小企业,展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合作攻关。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动力电池、驱动机电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企业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川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力争到2025年实现关键零部件地区配套率超过80%的目标。(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开发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局等共同参与)

22.建立优秀人才队伍,注重实施“双一流”计划,加强本市高校在绿色低碳领域相关学科的建设。通过向师资和招生倾斜,集中力量推进一批一流学科和专业的规划建设。完善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系统,引导大型企业与中高职院校合作开展高质量的绿色低碳职业教育,加快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实施“重庆英才计划”,举办成功的“重庆英才大会”,加快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及团队,强化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集聚能力。(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等共同参与)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的精神,深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切实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在新发展阶段立足,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任务,发挥我市制造业系统优势、区域市场优势和大数据智能化先发优势,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现有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壮大绿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集群绿色发展水平,培育绿色发展市场创新主体,夯实绿色发展园区载体,完善绿色发展支持系统,持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强度,显著增强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力,更好地推进节能减碳协同增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按时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大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的力度,完善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支持服务市场的衔接机制,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增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并推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构建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装机开发机制。推动油气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推动重庆天然气交易中心建立全国性天然气中间市场。健全碳资产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碳账户”,联动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系统,开展面向产业企业的可验证减排市场。兼顾推进碳排放权、能源权、排污权、水资源权等环境权益类市场平台的建立,加快组建重庆绿色交易中心,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能源局等按职责合作负责)

13. 在创新的基础上提供绿色服务。扩大合约能源管理、合约节水管理、碳资产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等业务范围。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处理方案供应、环境信息披露等专业化服务系统,提升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等服务能力。探索打造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低碳规划设计与技术考证,以及碳排放、碳足迹核算等创新服务。(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合作负责)

11.积极推进绿色设想。以"设想之都"为依托,大力培养绿色设想的主体,建立一批国家级和市级产业设想中心。完善绿色设想方法和工具,推动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绿色设想平台,同时促进绿色设想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推动优势企业打造绿色设想示范企业,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养10家产业绿色设想示范企业。(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开展变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共同参与)

1.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消费方式的改变。通过深入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产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为绿色生产赋能。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绿色”协同创新,建立绿色智能工厂。推动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兼顾绿色低碳数据和产业大数据资源,并促进数据的汇聚、共享和利用,提高对碳排放和水资源利用等追溯分析能力。同时,探索建立园区级、行业级和城市级的能源大数据平台。(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能源局等部门共同合作)

9. 构建清洁能源和储能产业的特色优势。充分挖掘本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加快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促进本地天然气高效利用,推动水电、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计划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能源和地热能。推动风电装备、水电装备和智能电网装备领域企业加快产品更新升级,更好地适应清洁能源发展装备需求。积极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配备领域企业。加快锂离子电池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培育正/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等领域企业,加强新型材料和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镁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储热等储能技术研发布局,促进储能产业与清洁能源产业互动发展。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切入点打造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发挥产业副产氢资源优势和氢能检测优势,积极引进培育氢气提纯、储氢等关键技术配备。(由市能源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共同参与)

(一)加强构造指导。重庆市制定了建立指导小组,负责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以确保全市制造业高质量、环保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探索体系机制创新,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环保发展的研究。审议相关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要示范项目和主要工作安排,并与重庆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小组进行沟通和跟进。市经济信息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指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各项具体工作,指导和促进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环保发展的进程,督促行动方案的各项任务落实。全市各级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环保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细化工作方法,确保工作效果。(由市经济信息委员会、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市制造强市建立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负责)

(四)致力于打造典范的使用场景。我们将建设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和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等重要场景,加快完善充电、加氢、车路协同设备系统,积极推广电池更换模式,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鼓励在城市内新建风电、分布式光伏电站,并配备储能设备,扩大氢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容量。针对城市、园区和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工程,制定全市节能减碳工程重点项目计划,促进高效节能设备和先进环保设备的应用。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低碳产品专区,探索“消费即消耗”的模式,推动绿色产品消费。(市开发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等各部门按职责合作负责)

10.推动专业软件开发。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同研发和融合,加快将绿色低碳技术、工艺经验、知识方法转化为软件产品,为经济社会智能绿色发展赋能。推动电机产品企业与软件企业联合研发嵌入式软件产品,用于能耗控制、精准把握等方面,推动软件企业面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环节、典型场景开发云化软件、应用程序、模块化数字处理方案。培养绿色低碳领域大数据应用服务企业,构建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数字模型,开展数据标准制定、数据管理、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信息服务。(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共同参与)

7. 加强先辈质料支持。推动相关领域企业加快开发铝材和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轻合金质料,以及高性能纤维和增强复合质料等产品,以满足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轻量化质料需求。扩大聚氨酯发泡材料、气凝胶材料、保温墙板、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节水卫生陶瓷和集体卫浴等产品范围,以满足绿色建筑、建筑节能、隔热保温耐火等领域的需求,并积极引进和培养太阳能光伏组件、装配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的企业。利用我市的材料基础,计划实施甲醇制烯烃(MTO)、1,4-丁二醇(BDO)等补链强链项目,促进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可降解材料的发展。为适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培养二氧化碳吸附溶剂、固态吸附材料、分离膜等领域的企业。推动相关企业加快开发纤维滤料、复合熔喷、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硫醚(PPS)等滤料产品,以满足过滤领域的需求。(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开发改革委、市科技局等共同推进)

15.致力于打造绿色发展的“典范”企业。我们将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业链的主导企业和市属国有企业为重点,引导这些企业实施长期的绿色发展战略,制定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深度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工艺、产品、设备和管理方法,努力打造绿色发展的“典范”,为整个行业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经验路径。我们将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合作等市场化手段,支持这些“典范”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绿色创新等活动,引领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共同实现绿色发展。(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国资委等共同)

4.推动资本操纵轮回化转型,促进次要再生资本范畴企业的创立,并提高废钢铁、废铝、废旧轮胎、废塑料、医用输液瓶(袋)等行业标准前提企业的数量。到2025年,力争培养20家再生资本综合操纵行业标准前提企业。同时,加强废旧动力电池综合操纵主干企业的培养,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在储能、备电、充换电等领域的逐步利用。推动再制造产品的范围扩大。加强产业固废综合操纵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副产石膏综合操纵财产与火电、化工等上游财产的精准对接。到2025年,使产业固废操纵率保持在70%以上的水平。在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情况下,积极促进实施产业窑炉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有害废料、医疗焚毁物等项目,推动生产与生活体系的绿色轮回。健全废旧物质收受接管轮回操纵系统,更好地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牵头,市开展变革委、市生态情况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都会办理局等共同)

21.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以创立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重点,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绿色信贷投放,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功能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和绿色企业并购重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和市属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绿色产业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上市,推动发行绿色债券。稳妥推进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开展农林业碳汇,探索碳资产配额回购、核证减排量置换等碳金融产品创新。建立绿色金融激励和评价制度,推动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纳入投融资评价系统。以“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数字化综合平台为重点,提高绿色金融设施效率。聚焦清洁能源替代、零碳示范项目实施金融服务绿色示范工程,推动金融服务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打造近乎零排放示范样本。(人行重庆营管部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监管局、重庆银保监局、重庆证监局等共同)

12.推动企业开展绿色产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产品的自我声明或志愿认证,采用环保材料、低能耗零部件和绿色包装,提升产品的可靠性、能效、使用寿命和可接受程度,并力争到2025年达到100种绿色设计产品的累计数量。制定实施绿色产品目录清单,推动政府的绿色采购。(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务局等按职责合作负责)

20.加强枢纽技术攻关。规划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试验室等科创平台计划,确保其有效运作。加快推进高效低碳产品设计、高能效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工艺管控、资源化与再制造等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智能管控+”等技术组合。储备超导新材料、绿色制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智能生物制造和生物修复等前沿技术,着眼于开展光解水制氢、金属储氢、甲醇储氢、大气直接碳捕捉工厂、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示范装置规划。充分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的作用,积极参与国家绿色技术标准制定相关专项方案,并在重点领域制定与国家标准配套的地方标准。(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合作负责)

6. 在扩大新型电子产品供应方面,我们将加快电源管理芯片和化合物半导体的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企业扩大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等器件的生产。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使全市功率半导体产能达到每月15万片(相当于8英寸晶圆)。我们将推动计算机和家电企业开发使用新型节能技术,并展开节能认证工作。同时,我们将推动传感器企业、智能仪器仪表企业与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加强基于MEMS(微电机系统)技术构建的传感器和智能仪器仪表的生产工艺研发,提升环境监测先进传感器产品(部件)、智能工控系统、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信息系统集成能力。(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共同参与)

(五)拓展合作交流。加强川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合作能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设备等产业集群。研究制定川渝地区统一的绿色低碳产品推广指南,提升地区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在产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对接国外的“绿能方案”,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优势,利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开放平台,通过举办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展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形式,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内外交易与转移。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建立国际合作生态园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机构,鼓励国内外绿色技术持有方通过技术投资、合作设立企业等方式,推动绿色创新技术在重庆转化落地和推广使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政府港口物流办、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市招商投资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根据职责合作负责)

18.推动园区循环经济革新。加强园区企业循环式消费和产业循环式组合公平理念,推动各产业园区专注于2-3个细分行业持续深耕,促进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的能源互助、连接共生和资源共享。推动园区开展集中供气供热,发展高效多能互补利用模式,建立综合管理平台以实现绿色化,搭建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公开管网漏水检测等体系,促进废物综合利用重庆市明天消息、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发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未来形态的低碳、零碳园区建设形式、标准和实施途径。(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委等按职责合作负责)

16.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实施产业节能诊断服务和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活动,为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节能诊断和改造的服务。培养一批专业化的绿色发展服务机构,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绿色生产体系处理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审计、能效评估、能源监测、技术咨询等服务。探索建立综合绿色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碳排放抵消公示、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培训研讨等服务。(市经济信息委负责)